洪洞——西周为杨侯国,春秋为晋杨氏县,《左传》称,僚安为杨氏大夫。西汉置杨县,属河东郡。王莽改名有年亭,东汉仍为杨县。三国魏封徐晃为侯国。晋仍名杨县,属平阳府,后废。北魏初为平阳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87)复置杨县,属永安郡。东魏属晋州,另立洪洞戌屯兵守之。隋属临汾郡,义宁元年(617)改名洪洞县,因县治邻洪崖、古洞,故名。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唐属晋州,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民国属河东道。1946年8月16日解放。1954年7月1日洪洞与赵城二县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仍名洪洞县。

杨——西周侯国,姬姓,为文王庶子伯侨所封,春秋时为晋所灭。故治在今山西洪洞县南秦壁村。另,《清一统志》称,杨氏故城在县东南范村。王伯祥称,在今山西洪洞县南二里,又名危城村。异说并存,待考。

禽昌县——北魏禽昌郡在今吉县,太平真君二年(441)改为禽昌县,移治杨县,故治在今洪洞县东南二十里,属平阳郡。大和年间又徙往白马城,即今临汾市。”

赵城县——周为赵城,《史记·赵世家》:“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春秋时赵简子居此。汉为彘县地,东汉为永安县地。隋为霍邑县地,义宁元年(617)置赵城县,属霍山郡,故治在今赵城镇东北三里。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中年改属晋州,麟德初徙治今赵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洪洞县,元丰三年(1080)复置,政和三年(1113)升为庆祚军。金复为赵城县,属霍州。明属平阳府,清乾隆三十七年(1768)改属霍州。民国属河东道。1946年8月19日解放。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为洪赵县,今为洪洞县赵城镇。

羊舍——春秋时晋羊舍氏食邑,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曾避难于此,介子推刮股以充饥。后称师村,以有师旷墓,故名,在洪洞县东南十八里。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神奇秘谱》中的《阳春》、《白雪》、《玄默》三操,又《禽经》一卷,据传均为师旷所作。

耿峪村——在洪洞县赵城东,农民起义领袖曹顺的故里。清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一日,赵城县爆发了由曹顺领导的先天教起义。四月七日起义军攻占赵城,杀了知县杨延亮,随即进攻霍州、洪洞等地。后被山西巡抚带领的清军镇压。

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三十里的霍山南麓,东汉建和元年(147)建,名为芦舍寺。唐大历四年(769)重建,改名广胜寺。元代在相距里许的山下续建下寺。明代增建琉璃飞虹塔。广胜寺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佛寺。寺内有元代壁画,在解放前部分精美壁画被美帝国主义盗窃,现陈列在美国堪城纳尔逊艺术馆。寺内曾保存有金版藏经,是国内外从未著录的孤本,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企图掠夺,我八路军战士用鲜血和生会保护并转移了这部珍责的文物遗产(现藏北京图书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胜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牧村——在洪洞县西北,抗日战争初期朱总司令曾在此住了两个来月。朱总司冷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深入群众,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我党抗日政策,深受群众的拥护。

上峪村——在洪洞县东南,革命烈士张茂嶂同志的家乡。1936年红军东征到达洪洞时,茂嶂同志即组织了本村的农民协会。红军离开后茂嶂同志被捕,遭敌严刑审问坚贞不屈。后被保释出徐。抗战期间担任洪洞二区分委,领导数十村的民兵工作,兼任本村支部书记。1945年本村被敌人包围,茂嶂同志于突围时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