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
这个已经年寿超过半个世纪的日子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比起“劳动节”“端午节”享有“放假”权益的小长假,或者“教师节”“记者节”这样某个具体职业、群体的专属节日,世界环境毫无争议和每个人相关,而又因同样的理由显得和每个人都“关系不大”。

但是,时代的洪潮又把你我卷入这个议题中。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出现。从频频出现的山火,到哈尔滨遭遇台风、郑州遭遇暴雨,极端天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两年,黄沙漫卷京城的照片重新成为朋友圈里“刷屏”的爆款,连续多场沙尘天气席卷了我国北方地区诸多城市。

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2024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正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很多人眼里,这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似乎包罗万象,碳减排、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节约能源……又似乎遥不可及:如果不是身处相关行业中,那些专业名词、繁琐数据,以及不那么直接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无法和这个目标建立联系。

实际上,你与我,每个普通人能做的还有很多。捐点旧衣物、点外卖不要一次性餐具、空调温度别调太低、骑共享单车出行……这些关乎“衣食住行”的日常行为,正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不过,成为风尚,不仅仅是靠宣传教育、提升认识,更靠的是激励机制。金融,正在建立起一个新规则。

从消费端,近几年我国在个人碳账户领域的探索实践步入活跃期,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平台纷纷布局试水碳账户,已在运营中的部分碳账户平台则在现有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体系完善和多元化创新,积极探索以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授信的数据支撑,推出覆盖面更广的绿色金融产品。前述环境友好的行为,可能会化作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撬动着大家从“口头重视”到“实际落实”。

从生产端,支持“绿色项目”乃至一些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项目也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至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万亿元和9.81万亿元;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这些绿色金融功能产品正在用“选择”投票,让环保变得更划算。

当然,任何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由单一方面的力量促成的。“转型”不应仅是对“别人”的期待。美丽中国建设,你我都是行动者,就从你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