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介绍的是黄少华老师,她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角,宗荀派,是荀慧生大师的弟子。黄少华老师虽然未在北京发展,但是黄老师人虽低调但是艺术却一点也不含糊,当初“九九重阳晚会”黄少华一出《勘玉钏》让台下观众听的是如痴如醉,其中“侍郎君”三个字博得了满堂彩,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黄少华老师1933年出生,九岁习艺,幼年随雷喜福学习老生,拜“白牡丹”马宗慧为师,学习青衣、花旦、刀马旦,并以艺名“小白牡丹”崭露头角。16岁即率团巡演全国,并历任山东、辽宁、北京、新疆、甘肃、江苏等省(地、市)京剧院(团)主要演员。后专攻荀派表演艺术,先拜京胡名家朗富润先生研习荀派声腔艺术,又拜荀慧生先生求取深造,荀慧生大师先后亲授了《红娘》、《玉堂春》、《香罗带》、《元宵谜》、《杜十娘》、《棋盘山》、《丹青引》、《荀灌娘》、《得意缘》、《金玉奴》、《红楼二尤》等诸多剧目。黄少华老师允文允武,能戏颇多,深受观众青睐。晚年于石家庄市京剧团退休后,继续为弘扬荀派艺术,积极培养新人做着积极的贡献。
黄少华老师基本功扎实,演唱吐字清晰真切,运腔柔媚,柔中有刚,极富感染力,深受观众青睐。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到石家庄市京剧团(原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工作后,恢复上演了一大批荀派经典剧目。并先后创作主演了《樊梨花》《清宫外史》《红娘》《诓妻嫁妹》《玉堂春》《锁麟囊》《汉明记》等剧目,由她创编排演的《清宫外史》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退休后,黄少华老师依旧心系荀派传承,宋派名家王继珠及荀派传人常秋月、唐禾香、陈迪、张悦、刘淑云、张芸、王岳凌、李凤等先后向黄少华先生学艺或学习整出剧目。由她指导复排的荀派名剧《勘玉钏》已成为常演剧目,入选了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
黄少华老师于2021年7月25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逝世,享年89岁。
被称为“东北程派第一人”的吕东明老师,被称之为程派三代的大师姐,她是沈阳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吕东明老师1930年生于吉林,从小就热爱京剧,尤爱旦行。12岁时进科班学艺,因天资聪颖而提前出科登台唱戏。1947年时,她在哈尔滨加入了东北文协平剧工作团,即后来的东北京剧实验剧团,五六十年代沈阳京剧院以拥有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京剧界独树一帜的唐韵笙派艺术和以传人赵荣琛的程派而响誉全国。
向赵荣琛学戏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赵荣琛在琴师徐文谟及二胡张朔的陪同下吊嗓以及演出的时候,都给了她学习程派的绝佳机会。只是因为50年代拜师被认为是封建余毒而遭到禁止,所以吕东明老师当时未能如愿拜在赵先生门下。
直至1960年,吕东明老师得知赵荣琛先生已开始在北京收徒,她急忙从东北赶来,终于正式拜在赵先生门下。在她之前,赵先生虽已收李文敏、张曼玲、夏韵秋为徒,而实际上她应是在赵荣琛先生诸多弟子中最早近身问艺的一个。
1962年,吕东明又拜了程派著名琴师徐文谟为师,而后几十年的钻研和实践,使其在程派爱好者中(尤其在东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她在东北地区演出的程派剧目《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和《婉娘与紫燕》、《苗青娘》、《火焰驹》、《李师师》等久负盛名。
吕东明老师的唱功相当突出,唱腔程韵纯正,宽厚有力而又不失细腻委婉,属亮音程派中的上乘唱法。她基础扎实,颇有赵荣琛先生风范,而身段酷似程先生,大气柔婉,是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1982年,吕东明老师所在的沈阳京剧院在北京和天津等地演出,她演了全本《红鬃烈马》,并与赵荣琛先生合作演出了程派名剧《荒山泪》、《锁麟囊》,反响极大。翌年3月,吕东明在北京参加了纪念程砚秋逝世25周年演出盛会,她演出了《大登殿》,沉稳明快,层次分明,场内掌声如潮。
吕东明老人朴实无华,台风沉稳,唱功深厚,气口,运腔,韵味浓厚,亮嗓程派真好听,舞台表演不温不火,唱腔不急不慢,但是又如行云流水,不去追求一次掌声而故意炫耀某一个腔儿。(遗憾的是,现在有些程派演员故意憋着嗓子,很不自然,让人难受,可惜现在很少听到吕东明老师那样的程派,吕东明老师唱的真是好,比那些憋着沙哑的唱强太多。)
2001年,在上海纪念赵荣琛先生逝世5周年的演出现场,以一段《苗青娘》震动上海滩。后几年,耄耋之寿的吕东明老师还是经常会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给我们带来韵味醇厚的程派唱腔,余音袅袅,回味不绝。2012年11月18日cctv-11播出的《2012重阳节京剧演唱会》中吕东明老师演唱《荒山泪》中"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选段,并返场加场《锁麟囊》中"这才是今生难预料"选段,得到观众热情喝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音色如此清亮动听,唱腔幽咽婉转,曲折低徊,内敛却醇厚,不卖弄,不做作,若断若续,却字字清晰。唱出了戏里主人翁的柔弱意怨,清峻坚贞。不愧是大名家!
2018年7月,吕东明老师在沈阳逝世,享年88岁。
再说说著名京剧武生名家李元春先生,李元春先生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曾任北京春秋京剧团团长、北京青年京剧团团长、北京京剧院三团团长。李元春的爷爷李永华,是著名京剧花脸演员;父亲李铁如,系京剧武花脸,早期傍着京剧武生大师李兰亭搭班演出。1924年,经李兰亭介绍,李铁如与永清县姑娘蒋万有结婚,生育李元春和他的一姐一妹。
李元春8岁时,张世麟先生演出《挑滑车》,他配演小达子,虽是“一棵草”,但一举一动,浑身带戏,演得蛮帅。1938年冬,李元春在哈尔滨拜京剧武生大师李兰亭为师,先学《乾元山》,李兰亭教他耍乾坤圈,左右踢圈;还有手腕、脚腕、绕腕、过脖等动作,有了这“阳光雨露”,李元春犹如“初绽蓓蕾”,茁壮成长,进步很快。
1939年秋,李元春随师父李兰亭、父亲李铁如,自哈尔滨来到天津,在劝业场6楼的科班“稽古社”任教,主教李元春、郭景春、李大春(三位名家当时号称天津“天华景三春”)等16名爱徒,(郭景春,京剧武生名家、教育家,是裴艳玲的师父。李大春先生是李兰亭先生学戏弟子中的翘楚,李大春主演的《火并王伦》和《武松》在天津劝业场天华景戏院上演后,轰动了当时的天津卫。一出《侠盗燕子李三》在天津连演四十天,每场客满,在京、津一带名气大振。)
李兰亭大师其中对李元春特别偏爱,先后教他《乾元山》、《金钱豹》、《夜奔》、《四杰村》等十几出武生戏,全面教授,反复训练,决心把李元春他们培养成全国一流武生演员。李元春年小心细,按照教诲,一练就是几十遍几百遍,直到满意为止。暑去寒来,李元春技艺大增。在演出《闹天空》时,他把握演猴子“鸡腿”“猴腰”“鹰眼睛”“鹿匍鹤行”之要领,加之勇猛灵巧的翻打,娴熟绝妙的“出手”,把个孙大圣演活了,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李元春先生上世纪40年代开始搭班演出, 经常演出的剧目既有短打武生戏,又有独具特色的猴戏,像《龙潭鲍骆》《金钱豹》《十八罗汉斗悟空》《闹龙宫》《闹天宫》等,还排演了现代戏《越海插旗》。
建国后,他与妹妹李韵秋(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孙岳的夫人)共同组建了北京春秋京剧团,两人联手主演,共同演绎了诸如《三打白骨精》、《三盗芭蕉扇》、《武松打店》、《武松》、《天波楼》、《通天犀》等经典剧目,他们的合作默契,表演相得益彰,受到了观众的极高赞誉。
50年代,北京市青年京剧团成立,李元春与妹妹成为主要演员,后来转至北京市京剧团、北京京剧院。
李元春先生曾经在上海连演8个月,1953年秋载誉返京。在京首场演出是《嘉兴府》。剧中,李元春饰演鲍自安,一连7个“虎跳”7个“前扑”,赢得了一片叫好声;在《四杰村》饰演余千,左右脚各40个“铁门坎儿”,好像棉花落地,悄然无声。每演至此,掌声不绝于耳。另外,像“铁门坎儿”下“三张高”,“飞脚”过三张桌子,猴戏中的“耍棍儿”“出手”,《哪吒》中的“耍乾坤圈”,以及干净利落的武打等,都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盛赞“李元春的武生演技独树一帜”。
五十年代后期,李元春先生率团与程派名家赵荣琛、王吟秋合作,正式定名为“北京青年京剧团”,李元春仍任团长兼主演。该团文武并举,在京津冀颇有影响。此间,李元春新排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再次展现了他唱、念、做、打的全面艺术才华,不仅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周总理的好评,当时把此剧列为接待外宾的优秀剧目,多次为到访的国家元首和驻京外交使团演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主演是李元春和李韵秋兄妹,虽然那时舞台没有像现在有高科技来展现戏中的特技,但由李元春先生饰演的孙悟空从耳中掏出缩小的金箍棒(虚幻)向空中一扔,侧幕便将有弹簧机关的金箍棒道具同时抛出,孙悟空随手接住耍棍花。李元春先生的耍棍上下翻飞快似闪电,使人看的眼花缭乱,其精湛的武功令人叹服。戏中白骨精分三次变化的村姑、老妪、老丈是舞台上出现了一束白光,而后白骨精隐去,三次变化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就如同变戏法一样。
李元春先生的《三打白骨精》,他功底扎实,身手矫健,把子、出手、翻跌火炽,身段边式漂亮。李元春以其扎实的功底,矫健的身手,火炽的把子、出手和翻跌,以及华丽的身段,证明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短打武生演员,特别是在猴戏领域,他的表演更是独树一帜,令人称颂。
1990年,退而不休的李元春,在“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之际,率团赴港演出,取得圆满成功。1993年改编创作《画龙点睛》,此剧演出后,佳评屡屡。1997年,应裴艳玲、郭景春之邀,赴保定戏校授课,很受欢迎。2000年,先后为北京战友京剧团、北京京剧院二团导演、排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使该剧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后来,老伴王幼娟辞世以后,李元春先生的身体不适,住进了敬老院。2020年12月李元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