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相传为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现在普遍认为该书是后人依托其名而编,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六韬》在《汉书·艺文志》诸子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现存《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1篇,近2万字。《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的主要思想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诸多方面。

(一)战争观

《六韬》继承了早期兵家理论对战争性质与目的的深刻认识并有所发挥。《六韬》提出“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这与《孙子兵法》的有关论述是一脉相承的。但《六韬》从其“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的政治观念出发,把通过军事手段推翻暴政看作是正义的事业,是民众拥护和不可战胜的。因此,它认为“禁暴乱,止奢侈”的战争有其合理性,是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改善社会的必要手段和形式。

《六韬》对《孙子兵法》中所倡导的“全胜”思想也有继承和发展,提出以“文伐”为核心的“全胜”思想。《武韬·发启》之“全胜不斗,大兵无创”;《龙韬·军势》之“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都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甚至不经交战就达到目的,所谓“兵不接刃,而敌降服”。《孙子》虽然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论,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却仅仅原则性地提出了“伐谋”、“伐交”两种途径。《六韬》在这方面则做了许多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文伐”为核心的新“全胜”理论。《武韬·文伐》提出了“文伐”十二法,列举了分化、瓦解、离间敌人的各种方法,认为可以通过各种外交和军事谋略,瓦解敌人,不战而胜。

(二)军队建设

对于军队的建设,《六韬》认为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社稷安危,一在将军”。所以,对于将领的选拔、考察就不能不认真细致。认为:“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选拔与培养将帅时,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六韬》还提出了建立参谋部的问题。

对于军队的治理,《六韬》提出了刑赏并重和“杀贵大,赏贵小”的原则。所谓“杀大赏小”,就是杀位高者以震慑他人,赏位卑者以激励众人。《六韬》认为赏功罚罪是治军的重要措施,必须严肃对待:“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文韬·赏罚》)强调执法必须打破等级界限,“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龙韬·将威》)这样才能震慑和激励将士,真正调动起他们杀敌立功的积极性。杀和赏都是将帅建立威信的手段,这一点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中提到过,但明确地提出“杀大赏小”原则的以《六韬》为最早。

(三)战略战术思想

在战略战术上,《六韬》强调的是“因敌之动”,“倏而和主,忽而来”,核心是突出机动灵活,不为敌人所牵制。《六韬》还强调了用兵要见机而作,以谋略取胜,而不以力战。“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与无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六韬·武韬》中说,“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智不智,大谋不谋”。意为战争在于以智取胜,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而要做到以智取胜,高明的人运用智慧于无形,使人不见其智;运用谋略于作战之前,使人对其意图不能察觉。

《六韬》还论述到了步、车、骑三种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问题。《均兵》指出了车、骑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战骑》对车、骑、步兵的协同作战及如何运用步兵对付敌人车、骑兵的办法做了详细的论述。如果步兵与车、骑作战,那么,“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发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战步》)如果是平地作战,方法是“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六韬》对各种战法的具体阐述及对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战国时代,各种新式的铁制兵器广泛投入使用,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有了很大变化,对各种战法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兵学家们的重视。在这方面,《六韬》做了许多有价值的阐述,“其篇幅之大,分析之细,范围之广,在前人的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六韬》分别叙述了野战、林战、火战、山地战、险隘战、渡水作战以及伏击战、突围战、攻坚战、运动战、奔袭战、歼灭战等多种战法,对作战中的各种队形、阵法也有较多论述,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韬》的影响与运用

(一)《六韬》的影响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其他唐朝军事家著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注解者,也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因此《六韬》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六韬》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因此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六韬》在国外的影响也很大。日本培养军事顾问的学校就曾把《六韬》与《三略》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记载日本研究译解《六韬》的著作有三十多种。朝鲜越南等邻国也相继出版和翻译了《六韬》。西方第一次翻译的中国兵书《中国军事艺术》于177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六韬》就是其中的一种。

(二)《六韬》的运用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的战例:灭北宋的汴梁之战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政治腐败,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朝政,横征暴敛,贪污之风盛行。赵佶本人穷奢极欲,兴建豪华宫殿,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军在灭辽后即分东西两路军南下攻宋。赵佶于年底传位给赵桓,是为宋钦宗,赵佶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围攻汴梁(今河南开封),被李纲等抗金将领击退。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军东西两路军第二次围攻汴梁,至当月二十七日攻破汴梁。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亲王、太子、宗室、朝臣等三千余人俘虏北去,汴梁的金银宝物被洗劫一空,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靖康之难”。宋徽宗本人后来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的事例大约也莫过于此了。

“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的战例

夏、商、西周三代的末代国君都是因“好色无极”而亡国的:夏桀残酷剥削,暴虐荒淫,出兵攻有施氏,有施氏以女妹喜嫁桀,为桀所宠,结果夏桀被商汤放逐,出奔南方而死,夏朝灭亡。殷纣王是商末淫乱之君,出兵进攻有苏氏,有苏氏进女妲己于纣王,极受宠爱,荒淫无度,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兴兵伐纣,攻灭殷纣王朝,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妲己被杀。西周幽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结果幽王兵败,被犬戎所杀,褒姒被掳。可见,“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