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年间3位印度僧人善无畏、不空和金刚智,他们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中国佛教密宗,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称这3位僧人为“开元三大士”。《三国佛教略史》曰:“八年(唐玄宗开元八年)金刚智三藏率不空三藏至京师,敕居于慈恩寺。智传龙树之密教,所至筑坛度人,时称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

善无畏(637年-735年)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意译为净师子。先代出身刹帝利,原是中天竺揭陀国人,后因国难出奔到乌荼国,当上了彼国国王,并一直传到了他。

善无畏放弃王位出家后,来到南印度海边殊胜招提修习法华三昧。不久,他又在那里搭乘商船,进入中印度各国,遍谒名师,密修禅诵。在摩揭国,国王和王妃得知他舍位出家经过后,对他倍加敬重,优礼有加。这样,他的名声一下子就远播开来。

中印度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全国的佛教中心,人才荟萃的地方。善无畏来到寺里,慷慨地把自己所带传国宝珠,缀上大佛的额端,昼如月魄,夜若曦轮,以作为对寺里的施舍。接着,他有幸拜长老达摩掬多为师。达摩掬多是个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以禅密见长的高僧,现在善无畏拜他为师,自然进步飞速,学业大进。结果,达摩掬多为他灌顶,把总持瑜伽三密和各种印契,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使他取得了“三藏”的资格。所谓“三藏”,就是“内这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结束那烂陀寺的学习,善无畏又到各地游学弘法,同时遍瞻圣迹,完成自己多年来的心愿,然后携带梵本,遵照老师的教诲,把佛法弘阐到东方各地。在一路经行中,他先后穿过北印度迦湿弥罗,乌苌国,来到素叶城,在那里为突厥可汗等开讲《毗卢遮那经》,接着又度天山北路,行抵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经过多年跋涉,终于带着梵本,来到中国帝都长安,敕住兴福寺南塔院。这时他虽然已经年届八十高龄,鬓须如银,可是弘法之志,依然不坠,被唐王朝礼为国师。

第二年,善无畏奉诏在西明寺菩提院,开始了他在中土的译经事业,主择密轨《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当时,皇上诏令,让善无畏把带来的梵本全部送进内廷庋藏。就是这样,善无畏就把精神集中在了搜集中土未曾译出的密教典籍上。在长安华严寺,善无畏和中国僧人一行,发现了无行求法带回的好多种重要未译密典,大慰平生。


金刚智

金刚智(669年-741年),梵名跋日罗菩提,南天竺人,据说原本是中天竺国王的三儿子,因为受南天竺国王派遣入唐传法,一般就称他为南天竺人了。金刚智十岁出家(此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宋高僧传》卷一,则载为十六岁出家)。出家后,金刚智在那烂陀寺向寂静历智学习“声明”,十五岁又到西印度学习法称的“因明”,历四年,又回到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接下来的六年间,金刚智遍学大小乘律,习《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二十八岁时到著名的迦毗罗卫城向胜贤论师学瑜伽行派一系的《瑜伽师地论》《唯识论》《辨中边论》等。三年后,金刚智又到南天竺,向龙智学习《金刚顶瑜伽经》等密法,并受五部灌顶。自此以后,金刚智在遍习大小乘佛法的基础上,专心于密法,“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于此一门罕有其匹。”(《贞元释教录》卷十四)离开龙智后,金刚智返回中天竺,不久游师子国,遍访圣迹,一年后回南天竺。

在南天竺王宫中住了一月余,金刚智对国王说:“我要到支那国去礼文殊师利菩萨,并去传播佛法,现在就向您辞行。”国王再三挽留,金刚智决心不变,国王就派人护送,带上经典梵夹及大量佛教用品和珍宝(后遭风浪,所携经卷受损)。出发那一天,国王、大臣和四众弟子送到海边。金刚智向东遥礼文殊,向西拜观音,就告别众人出海了,途中又经师子国,在宫中住一月,乘波斯商船继续航行,在佛室利逝国因为天气恶劣而停留了五个月。前后经过三年的航行,经历了无数险风恶浪,金刚智终于在719年(开元七年)到达广东海面(据《宋高僧传》卷一),节度使派三千人分乘数百只小船出海远迎。次年初,金刚智到东都洛阳,又到长安谒王,后来就随皇上在两京之间传教,“所住之刹,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金刚智传》,《宋高僧传》卷一)。

金刚智自723年(开元十一年)开始译经,是因一行之请而译的。一行得知金刚智弘传密法,就来请教,金刚智一一为他解答,并为一行灌顶。一行要求金刚智把关于这部分密法的经典译出来流通于世,于是金刚智就在资圣寺组织翻译了《瑜伽念诵法》(即《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印度僧伊舍罗译语,一行笔受。到730年(开元十八年)在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师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和《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各一卷,次年开始又译《金刚顶经瑜伽修学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和《千手千眼观世间菩萨大身咒本》一卷等经。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允许金刚智回国,走到洛阳的时候,因病去世,在洛阳龙门奉先寺起塔,塔铭由隐士混伦翁撰写。


不空

三人中论年纪不空最小,然而因他既精梵文,又通汉语,所以非但译经最多,并且在义理上,颇获圆融无碍的译趣。

不空(705年-774年),梵名阿目佉跋折罗,中文名不空金刚,北天竺婆罗门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十四岁那年,不空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碰上金刚智,并跟着金刚智泛海来到中国。

开元八年(720年),不空和金刚智行抵达东都洛阳,瞻巡古迹名寺,学习汉地语文。

不空二十岁那年,在洛阳广福寺说一切有部石戒坛受具足戒。此后,年轻的不空因为已经有着相当的汉文根基,加之梵文又好,所以金刚智就把他带在身边,一面学习汉梵经论,一面参加繁重的译经工作。这样,一晃就过了十年。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久居中土的不空思念故土,玄宗体谅他的心意,诏许回国。回国途中,不空奉朝廷命令,到师子国赍送国书。同年年底,他在广州率领僧俗弟子含光、惠巩等三十七人,搭乘海船经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历尽风波,来到师子国,被国王安顿在佛牙寺住下。乘着这次难得的机会,不空和弟子等便衣止了普贤阿阇黎,进一步修习密法,同时开坛重受五部灌顶。在师子国进修期间,不空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在短短三年里,他收集到的佛教经论计有一百种,一千二百卷,其中密教典籍如《金刚顶瑜珈经》等占八十种。

不空回国时,师子国王尸罗迷伽国派使者弥陀和他同行,一起带回国书和佛教经论,以及梵文。献物等。

天宝五载(746年),不空一行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的隆重欢迎,接着奉敕在净影寺开坛灌顶,传受密法,同时开始了他的佛经翻译工作。

这样过了几年,不空恋故土,在征得朝廷同意后,踏上归程。可是当他行到韶州时,不幸劳极病倒,只好在那里休养身心,就地弘法。不久,他又接到朝廷敕命,在保安寺将息了一个多月。

在往后的日子里,不空一度奉诏去武威开元寺授戒传法,翻译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