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属武昌郡,赤壁之战前后,程普驻军柴桑西部(今瑞昌桂林桥),忽有赤乌飞鸣于此,以为祥瑞之兆,次日果得赤壁捷报,遂名驻地为赤乌镇;“赤乌之瑞,瑞应武昌”,又名瑞昌镇,此为瑞昌县名之始。
唐建中四年(783年)分浔阳西立赤乌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升场为县,定名瑞昌,属江州,此为瑞昌立县之始,江西又一个千年古县。
1989年12月20日,撤县设县级瑞昌市,九江市代管。截至2021年末,瑞昌市常住人口39.74万人。2021年,瑞昌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8.51亿元。由此观之,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瑞昌在江西都是名列前茅的,属于经济发达的县级行政区。
瑞昌县历史悠久,名人、古迹甚多:湓城的苍城墩是唐代诗人元次山的故居遗址,曾建有为纪念元次山、苏轼、王十朋的“三贤祠”;白龙泉是岳飞任江州宣抚使时部署作战的地方;杀马坑是南宋宗室赵孟荧父子抗击南侵元军而一同牺牲的战场;桂林桥是三国程普的墓地所在,他的后裔至今还有一支定居在瑞昌;歇马泉传说为李闯王饮马之地;亭子山有关“苏亭墨竹”的传说;王乔洞、苏山桔井、匡葬山的匡裕墓等,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洪一、大德、横立山、湓城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肇陈、横港、范镇、九源、南阳、流庄为红军游击根据地;码头、苏山、朱湖、大桥、黄桥为水上游击区。不少我党革命史上卓有贡献的革命家彭德怀、何长工、程子华等同志参加并指挥过当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为深入了解瑞昌县地名来源,应读者请求,笔者特寻其1984年前后下辖的27个乡镇地名来源,以飨读者:
湓城镇
县政府所在地。镇以湓水得名。《九江府志》:“青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解放前属东一区,1950年成立湓城镇人民政府,属一区,1958年属湓城人民公社,划武庙下、边街上、大路口、汪家母4个自然村为镇属郊区,1961年镇社分开,1964年罗湖划入为蔬菜基地。
码头镇
以驻地得名。“码头”名称由来甚久。据宋代《元丰九域·卷六》载:“马头”今瑞昌北马镇。说明早在宋代前,就有马头地名,并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另据有关谱志记载:江右复行数十步,奇峰突兀者,则狮子山也,山之北有古刹,曰:廻[huí]龙庵,前多翠柳,其旁有一小岭,如龟临江岸,廻狂澜也,世传此地纵横辐辏[còu],其形如马,故曰“马头”云。至清末民初因“马”字不雅,加“石”于右,遂成“码头”沿用至今。
名胜古迹:苏山为东汉苏耽冲举之处,留有“桔井”遗迹,唐代诗人元次山号瀼滨浪士曾在此题詠(见《元结在瑞昌》),1984年在码头镇临江建有“瀼滨亭”以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
九源
九源之名,来自“九都源”,早在明朝以前就已俗成。《隆庆瑞昌县志》及九源各姓氏宗谱中,都有明文记载。1963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寓继往开来之意,仍沿用九源之名。
和平
和平山”原名“和尚垴”,清乾隆年间,柯姓、邹姓出了两位较有名望的人,为祝愿全山人民千秋万代和平幸福,改“和尚垴”为“和平山”。1963年成立和平人民公社。
流庄
原名黄岭公社,1982年地名普查,因与彭泽县黄岭公社重名,以境内较大的流庄(地片)更名(1984年为流庄乡)。流庄地名来源未详,笔者推测是刘姓在此开基,名刘庄,后谐音为流庄。各位看官怎么看?
黄金
1950年成立乡政府时,以辖区中心点凉亭脑山顶的黄金塘命名,成立公社时原名沿用。黄金塘地名来源未详,笔者推测此地有一山塘,曾出产过黄金故名。各位看官有何高见?
抗日战争时期,黄家塘村是新四军在我县活动的中心,当时瑞阳抗日民主联合办事处设在望江垴,路北武工队设在北山周家村。
夏畈
以原驻地夏家畈得名。夏蔚南于清康熙戊子年由横港迁来此处田畈上建村,故名。
解放前夕属南阳乡,解放初属南阳区,为南宝、夏畈、三眼三个小乡,1957年合为夏畈乡,(以驻地夏家畈得名)1958年建立夏畈人民公社,1968年新桥、南眼、百花三个大队划入。是年冬与南阳公社合,1972年又与南阳公社分(1984年为夏畈乡),驻地迁三眼桥。
大桥下(武蛟乡)
社域原为北涉乡,解放初属第八区,含大桥、上庙二个小乡。1958年成立大桥人民公社(以驻地命名),1968年并入码头公社,1972年又分开,1982年因与武宁大桥重名更名(1984年又更名武蛟乡)。
大桥:《胡氏大成谱手稿》:“胡曰凤于明嘉靖乙丑年由陶园岭迁北涉渡大石桥之北。”又名胡家,陈、程两姓相继迁入。全国植棉劳动模范胡华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陈金香世居于此。
武蛟:因旧说“武山之北有菱林”,并取蛟龙呈祥之意而得名。
南阳
以南阳堡位于南阳河北边,取“山南水北为阳”,故名。
解放前属东一区双桥乡,解放初属南阳区。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以罗城畈得名。1969年合夏畈、红旗、罗城为南阳公社,以夏家畈南阳堡得名。1972年夏昄、横立山(原红旗)两社分出,这里仍称南阳公社(南阳乡)。
境内有“亭子山”峰腰小岭乃与匡庐五老诸胜争赫,曾引苏轼来游,挥笔题诗,字迹犹存;“歇马泉”传说为李闯王下马歇息之处,马蹄痕迹至今尚在;“罗城畈”相传乃汉景帝时,罗衍将军平息吴王叛乱古战场;“宝山犀牛”传为佳话,这些名胜古迹,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黄桥
以驻地得名。永乐年间有黄姓在此修有青石拱桥,桥下可以通舟。村以此得名。
解放前夕,辖区属瑞昌县第一区北涉乡。解放初建立了黄桥、连山、白杨、赤丰等4个小乡:1955年成立恒丰、武山等19个初级社。1957年转为前进、白杨、涌泉、红星、武山、联盟、恒丰、沿湖、赤滨等10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黄桥人民公社,1968年与湓城公社合并为湓城人民公社;1972年又分开(1984年更名白杨乡)。
人民文质多礼,风俗淳厚朴诚。境内有丫髻山,为县八景之一,曾引苏子来游,岩书四字:“丫髻盘云”;杀马坑乃宋帝后裔忠勇侯(赵孟荧)抗元殉难之所;青竹墩传说为汉赤松子羽化登仙之地;玉华洞有神仙境之美称,唐僧洞中逢汉宝;韩氏岭有唐代古人韩氏夫人之墓。这些名胜古迹,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横立山
该公社地处洪一公社何老殿至南阳公社亭子山,全长110华里的大山脉中段,以何老段至亭子山(东西)为纵线,由辖区东端的杨家至西端的上麻塘向北延伸20华里。明中期属大德所辖,后为行政管理方便,以其山势高耸绵亘,横立于大山之中,将此段地区命名横立山,并作一行政管理区。
解放前夕属东一区双桥乡。解放初转为南阳区南山乡和北山乡;合作化时转为红旗乡,成立上田、上曹等20多个初级社,后转为茅坪、芦塘、双莲、联合、团结、灯塔、红胜、光辉、青岭、红旗等10个高级社;1958年转为红旗人民公社;1968年转属南阳人民公社:1969年恢复原建制,更名横立山人民公社(1984年为横立山乡)。
国营赛湖农场
“赛湖”在明、清年间,以湖畔杨柳成林,原称“杨林湖”;传说清末,因德化、瑞昌两县对此湖县界有争议,商定由两知县以赛棋裁决,故又名“赛湖”。(不得不说,这地名来源颇有意思)
解放前,以县界为界,县界以西地域(即现一、二分场所属)属瑞昌县洪山乡管辖;县界以东(即现三分场)属九江县望夫乡所辖,1952年8月国家开始围垦,1952年至1968年名为江西省地方国营赛湖农场(系劳改农场)。1968年至1975年冬名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下放知青组成);1975年至1980年改名为江西省九江地区国营赛湖农场。1980年下半年全场划归瑞昌县隶属。
1952年8月,江西省公安厅调配了436名干部和7,530名罪犯,开始对这块处女地进行全面围垦。经过三十年的开垦和生产建设,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的综合性国营农业企业。
湓城
据《隆庆瑞昌县志》载:“瑞昌有青湓山(今青山),系湓水之源,其下有井如盆,故号湓水,城曰湓城,州曰湓州,浦曰湓浦。”公社以此得名。
解放前属东一区洪山乡;解放后为洪山、双石、大塘、城东、渡口等5个小乡。1958年成立湓城人民公社,与城镇一起辖14个大队和一个城镇居委会,1960年析立湓城镇,其余北片划归黄桥,南片划归高丰,1961年恢复湓城公社,析立北亭公社;1968年合北亭、黄桥、湓城为一,仍称湓城公社,1972年黄桥析出,公社名称不变(1984年更名桂林乡)。
桂林:以桂林桥得名。南唐时肖公远太由湖南迁来,原名桂林岗,又名赤乌镇,为瑞昌县古城址。后以桂林桥得名。又一说,程普之孙升号桂林,为瑞昌牧,后其子孙为桂林程氏,故桥为桂林桥。
北部白龙泉,西部亭子山,南部苍城墩,均为县八景之一。据府志载:苏轼自黄州往均州探望苏辙,经亭子山题诗壁间,以余墨洒竹至今竹生墨点,后人爱之构亭其上,世称苏亭墨竹,亭子山因此得名;唐代著名诗人元结,避安史之乱乔居苍城墩,嗣后宋苏轼和王十朋也曾到此游历,宋嘉泰年间在此建有三贤祠;白龙泉距县城西6里,每日汛潮,如期涌起,岳飞曾在此指挥作战;西南十余里的桂林桥,为我县古城遗址。
峨嵋
峨嵋公社地势高耸重叠,山脉弯曲似眉,故名。
南义
公社化时合并建成南义公社。其含义取境内较有名声的“南田畈”和“新福义”两地片的首尾二字命名。
这里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军事要塞,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1924年是北伐战争的战场,1938年是抗日战争的战场。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回忆录内有他当年带兵血战王家铺的回忆。
高丰
地名缘起于乌石街周边自然天成的“高丰、永丰、水陆”三大平畈。其中高丰畈面积6平方公里,为瑞昌平畈之最,且肥沃,种植农作物不仅高产,而且丰收,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公社之名取意高产丰收,故名高丰人民公社。社境原属下西区乌石乡,1958年成立高丰人民公社,1959年合湓城、洪下仍称高丰公社。1968年划出溢城,1972年又划出洪下,恢复原辖区(1984年为高丰乡)。
土地革命时这里是红军游击区,是当时我县地下党主要领导人蒋友梅、胡子良等革命先驱的家乡。
洪下
明代县志载:“洪阳下乡(即洪阳是下等之乡)去县七十里,民夹居两岸,为水港粮田,多涝少穰”。洪下之名当即源此。笔者推测:因此地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驻地位于河流北部,河流常发洪水,故名。
公社所辖地域解放前叫下西乡,土改时属下西区,括有洪下、高露、瓜山、水陆四个小乡,合作化时为六区,1 958年,成立洪下人民公社,1968年并社属高丰公社,1972午分社,洪下恢复原来设置,仍称洪下。
横港
以原驻地得名。明洪武年间余姓首先来落业,解放前后有范、陈、李、周等姓陆续迁入,地处交通要道,故形成小集镇,村西有一小港名横溪,村原名横溪。
乐园
全社属深山谷地,地势东高西低,乐园河由东向西流,两岸峰峦郁郁葱葱,桃花尖高入云表,海拔730余米。八里山、龙王尖、红岩洞、万佛洞烟云吐纳,石景流泉。
柯成于唐乾符五年(878年),避乱至此,“乐山水之胜,风土之美,欣然立业,自号乐源”。从此,60里长源,就有柯乐源之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命名乐园公社。
洪一
《隆庆瑞昌县志》载:洪一,即洪阳乡一图的简称。1958年成立公社属肇陈公社,1962年分立为洪一公社,1968年再并入肇陈公社,1970年又恢复洪一公社(洪一乡)。
土地革命时期(1929—1931)龙湖瑞工农苏维埃政府设在今洪一公社的大块地,著名革命家彭德怀,何长工、程子华等同志都亲自参加并指挥过这里的战斗,革命先驱谈仁存等一千多名烈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经过长期激烈的武装斗争,留下了不少革命纪念地,如下马石、石桥、梅丛坑、椿木坑、罗右窠、石壁、大畈等。大块地是县首届党代表大会旧址,如今革命烈士纪念塔高高耸立在大块地村前的双港河南岸,是革命干部和学校师生常来参观瞻仰的地方。
乐山
乐山,古称“愁山”、“朝山”。《同治瑞昌县志》:愁山,治西六十里,山势嵯峨,行者愁焉!今反其意改名乐山。
洪岭
公社化时,以境内“洪青谱”、“云车岭”两地片各取头尾一字,命名“洪岭人民公社”。
青山
青山,系由“秦山”、“清湓山”演变而来。《上庙庙碑记》:“青山者,乃秦山也。相传秦始皇吞并六国,南巡时曾登斯山,故名。”
范镇
以驻地范家铺得名。永乐年间范文敏由洪岭尹范垄迁来。这里古称筒车港,以竹制水力筒车灌田得名,明又称宅前市,清代以范姓居多改名范家铺,解放后称范镇。
大德山林场
地名来源未详,有了解的朋友吗?大德山林场于1 958年建立,前身是国营综合垦殖场。开始,由上山下乡干部和周围社队抽调百余名劳力组成的职工队伍,并将大南坑、柯刘等生产队转为全民职工,当时集体挂钩的有南岭、高源、港北、新建4个大队;1962年调整社队规模时,从洪下划入细庄、双源大队;从花园划入皮坑口,下杨湾大队,原南岭大队划回花园,实辖7个大队;1968年管辖范围缩小,垦殖场改为林场,原挂钩的7个大队两个生产队全划出。1 976年又将高源、港北大队划归林场挂钩。
花园
公社以驻地大队(花园大队)的百花园村得名。清光绪年间,徐育贤以该村地形像莲花,称赞说:“水打莲花脚,代代不离学”。于是改“北山源”为“百花园”。
又据传:该山昔日森林茂密,四季郁郁葱葱,青山常在。遂由“秦山”和“清湓山”演变为青山。
境内名胜古迹也很有名,原有上庙、中庙、下庙等三所古刹,今全被毁,青山峰顶的响鼓墩、跑马坪,东端的风车口、万丈岩、阳风岩、香炉凸、飞娥咀、大船、小船、拌刀剑、七子坟,都以其巍峨奇特的景色引人入胜。
肇陈
《义门陈氏宗谱》载:南宋开兴元年,陈宥从湖北果实庄(今湖北阳新县洋港公社上保村)迁至瑞昌乐园河北口,飞凤洞西侧落业,取意肇祥,遂名肇陈口。明万历间湘、鄂、赣三省在此设有肇陈缉捕府,该地以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