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四席”的程式
提起博山传统四四席,每个对博山饮食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对那色香味俱佳的四干果、四点心、四鲜果、四平盘、四大件、四行件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四四席是百年来博山士人宴请宾客的一种菜肴规制及宴席格局,至今长盛不衰。它既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博山地域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特色体现。所以不论餐馆雅席还是民间家宴,若遇重大活动,都喜欢用乡礼饮食的最高规格四四席这种形式款待嘉宾。
博山饮食业的发展与煤炭、陶瓷、琉璃三大支柱产业的兴盛有直接关系。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博山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车马辐辏、万商云集的局面,据《博山饮食志》介绍:仅从清咸丰年间至民国,博山较有名气的餐馆就有如海同春、双盛居(苏家馆)、公合馆、同心居、聚乐村等较大餐馆五六十家。博山四四席遂应运而生。
此前,燕翅席、海参席、鲍鱼席等宴席格局已在全国流行,特别是档次较高的全羊席,在北方非常盛行,《简明中国烹饪辞典·全羊席》就有记载。此宴席因历史悠久,曾长期在山东流传,主要用来宴请或祭祀,上席次序和菜品内容与“满汉全席”相似,以四人“八仙桌”为格局,四四编制,凉热咸甜,诸色点心,十分丰富[1]。
博山宴席格局百年前一直盛行三台席,三台席即四平盘、三大件、四行件、二饭菜。四四席的起源,有资料可查的应首推博山聚乐村。创作出标准四四席(四冷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格局的,则是聚乐村当时的名厨师王广镛、栾玉琢[2]。
王广镛(1892-1968),系博山菜系的一代宗师,幼年在济南西寺菜馆学徒,经名厨郑光成、郑光木指教和清廷御厨袁发传授,学得一手上乘烹饪技术,精通南北大菜,掌握红白两案,曾在泰安给张勋包饭。
栾玉琢(1886-1961),出身博山栾氏名厨世家,早年在济南等地各大饭店掌勺。后随张新曾在任河北肥乡县、昌黎县知事期间,为其包厨多年。1918年冬,张新曾首先邀请栾玉琢等人在怡园清音阁商议在博山成立饭庄之事,因栾玉琢不仅厨艺在身,更有饭馆经营管理经验,延聘栾玉琢为经理。此后,栾玉琢集王广镛等诸名厨的集体智慧为一体,在聚乐村创立了定位准、档次高的四四席宴席格局,聚乐村遂逐渐声满鲁中。
二、“四四席”的品味特征
“四四席”既有齐风又有鲁味,还不失京韵特色;既有齐鲁之地的礼仪体现,又有京韵的元素所在,堪称礼仪及规制的活化石。“四四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讲究制汤技术和干货发制
鲁菜是北方菜的杰出代表,对冀、豫、京、津及东北地区影响深远,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京城,山东菜馆向为食客所重,尤以“八大楼”(东兴楼、会元楼、万德楼、鸣兴楼、富源楼、庆云楼、安福楼、悦宾楼)和“八大居”(同和居、砂锅居、泰丰居、万福居、福兴居、杨春居、东兴居、广和居)最为知名。当时就流传有“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一说。
博山业厨者善于制汤是和干货原料的发制密不可分的。博山地处鲁中,远离江海,海鲜原料罕至,加之旧时存放条件所限,自古练就了干货原料发制的功夫,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禽类皮筋,无论水发油发,制作起来顺理成章,得心应手。无论燕窝、鱼翅,还是鱼肚、海参,其原料自身基本无明显味道,需借助辅料增味,其中用汤汁补充味道显得尤为重要。一道菜的口味之优劣,关键要看汤。故博山业厨者制汤就极为讲究:采用先屠宰的老母鸡、肥鸭,配以新鲜的猪肘子及腿骨,经过浸泡血水,沸水毛洗后才能入凉水锅中煮制,急火烧沸,撇去浮沫,放入葱姜,改用慢火保持微沸状态,轻滚慢煮,使原料营养成分析出并溶于汤中。时间越长,析出物越多,汤汁也越浓,营养成分就越高,味道也就越好。待原料煮至酥烂时即全部捞出,用浸泡原料的血水或肉、肝糜沫清汤,便成原汤,俗称汁汤。此汤可用于烹制一般菜品及普通价位的汤菜。汁汤又有清汤、奶汤、素高汤之分,不同菜品需要不同的汁汤,不同的汁汤又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如制作“清汤燕菜”、“一品血燕”、“清汤八珍盅”等清汤菜品时,必须在原汤的基础上再提取高级清汤。提取清汤时,必须经“红俏”、“白俏”两次潲汤。所谓“红俏”是用鸡腿肉剁成茸泥,“白俏”为鸡脯肉剁成茸泥,使两茸泥剁得越细越好,分别用凉汤澥成茸汁,先后分两次倒入微滚的原汁汤中进行潲汤,两次去沫滤渣,增鲜足味后的清汤味道浓郁且清澈见底,略微冷却即呈水晶状。
据有关资料介绍,清末民初博山较有名气的酒楼餐馆中,制汤高手不乏其人。一心居餐馆就是以汤头菜取胜,素有“河沿滩上炸排骨,一心居里汤爆肚”之美誉,且视汤为本,每日汁汤告馨即摘幌打烊,传为餐饮诚信之佳话;聚乐村饭庄当年生意相当兴隆,制馔名手云集,尤以爆和清汤菜见长,故有“李永昌的火候、王德汉汤”这一说。
关于博山的汤头菜,还有一则小故事。抗战时期,王建安将军曾在鲁中地区转战多年,鲁中军区机关曾多次驻进博山,王建安曾多次吃过聚乐村饭庄的清汤菜。上世纪80年代初,王建安曾饶有兴致地对进京采访他的人表示,聚乐村的菜有味道,尤其是汤,开始一看清水淡气,不实在;但一尝味道,真是有滋有味,令人难忘。
博山菜自古就是我国齐鲁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代表之一,无论是特色鲜明的烹调方法,还是完美细腻的宴席格局,无不透露着其独特的高贵气质。
赵荣光教授在对博山菜进行认真梳理后,在其《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博山是鲁菜的发源地,被称为鲁中派系,其历史发源于西周齐国之时”[3],对博山菜历史渊源进行了定位。
(二)讲究上菜程序和菜品搭配
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谈到:“上菜方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度食客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4]博山四四席在上菜程序上和袁枚所述极为相似。在博山人的餐饮生活中,上菜程序最为讲究的当属地域婚宴之中的女方送客席(俗称油客席),在这种宴席上,四四席有独特的上菜方法,在上大件前的每一道四四程序均配有相应的饮品。首先上桌的是四干果配以茶水。干果有坚果、仁果之分,也有咸甜之别,茶水讲究“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之说,即干果甜品应该喝绿茶,酸味的喝红茶,瓜子是咸味的,最好是用乌龙茶。
干果之后上四点心佐以杏仁茶。杏仁茶的主要原料是干杏仁和江米,具体制作方法是将去皮的杏仁同江米合在一起,用磨磨成稀糊汁,过箩滤渣加白糖煮制而成。上世纪三十年代,本地人钱汝昌善做这种食品和八宝粥,他每晚挑着带炉的担子,走街串巷沿路叫卖,让人随时都能趁热喝。那时他多行销西圩子、大天井、北胡同、赵家后门、太尉庙后一带。到三十年代后期销路扩大,除上述地点外,还有大街、银子市、香市、花椒皮市以及城关几条主要街道,所到之处都会响起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上点心和杏仁茶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供主客酒前垫腹,以防空腹饮酒之不适。
紧跟四点心之后又上四鲜果配以红酒,有“四红四喜”之意。红酒为垫底酒,预示着酒席即将开始,所以稍喝辄止,此后侍台服务员上新撤旧,重新换上筷子、酒杯等,整理好台面,正式宴席拉开帷幕。
宴席的头菜也叫第一大件,头菜就标志着宴席的规格档次和菜式名称。头菜是燕窝,即为“燕菜四四席”,若为鱼翅即为“鱼翅四四席”,若为海参就是“海参四四席”。上菜的程序必须搭配合理,有燕窝必有银耳汤,因为银耳有化祛燕毛之功能;有蛋箱必有炒黄沙,蛋箱用蛋白,黄沙用蛋黄,可以做到物尽其用。海参席自古就有“参打头、鱼打尾,有鸡有肉是整席”的说法。第一大件之后是第一行件,整席菜品便依次穿插上桌。菜单设计上要遵循着大件菜金占全席菜金之半;行件为全席菜金之三成,第一行件又占行件总菜金之半;四平盘与四扣碗、四饭菜一并仅占菜金之二成。博山四四席传统习惯把鱼、甜品和时蔬清淡之味排在上菜顺序的后面,且有“砸鱼汤”的风俗习惯很受喜爱,此菜不仅一鱼两吃,而且有解酒醒脑、调适胃口之功效,与袁枚所论不谋而合。
博山四四席四平盘四大件四行件四饭菜/徐传国摄
有关博山早期饮食及原始菜单的历史资料甚少,但这并不能湮灭博山饮食辉煌的历史。一些健在老辈厨师谈起旧时上菜程序仍如数家珍。博山饮食从业者本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的理念,通过深入挖掘并各自创新,整理出了不同规格的“四四席”宴席菜单。若以中档“海参席”为例,其菜式格局如下:
四干果:黑瓜子、白瓜子、花生米、干杏仁
四点心:炒糖果、荷花酥、豌豆黄、蜜食
四鲜果:葡萄、石榴、草莓、西瓜
四平盘:松花拼鸡丝冻粉、卷尖拼樱桃肉、佛手肉拼枇辣丝、板肚拼炝蹄筋
四大件:三鲜海参汤 (水发刺参)
锅烧肘子 (四味料碟)
豆腐箱 (状若塔形)
糖醋鲤鱼 (仰首翘尾)
四行件:炸排骨、爆炒腰花、芙蓉虾仁、琉璃里腔
四扣碗:沤底鱿鱼、蛋包、红烧瓦块鱼、黄焖栗子鸡
以上“四四席”中各项很难固定,一般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客人、人员多寡及特殊情况及时更改替换,但四大件、四行件、四扣碗必须要按顺序穿插上席。“四四席”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也有突破性的创新,大圆桌餐台取代了过去的方桌和长条桌,就坐人数也不只限于八位。随着客位的增加在菜式上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四味碟、四京糕、四风味、四海鲜等,这样更体现出了菜品的整体效果达到观之悦目、食之舒心的品味境界。
(三)讲究宴席礼仪和菜品寓意
古人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5]博山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有着根深蒂固的乡风民俗,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礼食文化。博山四四席的宴席礼仪与礼俗规制尤显突出,过去博山传统宴席为方桌,俗称“八仙桌”,八人一桌为整席,多一人为“挂角席”,少一人为“缺口席”,少二人为“敞口席”(敞口席只限婚宴中的油客席,空下座两个,以备主家劝酒之用)。
座次行酒均分宾主得序,体现长幼尊卑。以正门或落台之地为基准,正对面为上,上席两人以左为尊。一般家筵长者为上,正式场合上,尊者居上。
席间有忌讳和避讳的沿菜习俗。醋称“忌讳”,点心不上麻花(谐音“麻烦”),鲜果不上梨(谐音“离”,有分离之嫌)。若整鸡、整鸭、整鱼上席时,对主宾则有“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之说;倒茶斟酒要讲究“倒茶要浅、斟酒要满”的礼节。两者碰杯同干,碰一喝二,且有滴酒罚三杯之俗。另外还有一些讲究,如划拳免说五数、猜指攥拳顶无名指、迟到者有罚酒之规等。
博山四四席是按照北方的“一冷二热三汤”的程序上菜,头菜必须和菜式的名称相符合。宴席上其它大件和行件均可根据四季情况对菜品进行斟酌调换,但变换的菜品名堂要尽量与宴席主旨相适宜。如婚宴席上均有“八宝饭”,里面有红枣、花生、莲子制成,寓意“早生贵子”;家宴上则上“全家福”,寓意子孙满堂、阖家幸福;寿宴则上“四喜丸子”这道菜,以寓“福、禄、寿、喜”之意;乔迁宴席常上“凉糕”,寓意其新居“梁高”,祝人步步高升。至于送行、接风宴席上的面食也有讲究,有“出门饺子还家面”的吉祥寓意。
因中国民间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之说,故“四喜丸子”在宴席中应用极广。丸子均以肉馅制成,所以博山人把吃宴席也叫作“吃肉蛋”。
(四)讲求美器选择和装盘手法
博山宴席自古就有追求色香味形器俱佳和协调的优良传统。孙廷铨所谓“生人之道,始于饮食”就是把人生与饮食是天下最大的事情这一原理加以重申的同时,对盛装饮食的器皿讲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古代“铺筵席、陈尊俎”相吻合,有杯盛酒,有器皿装肉,是要讲究的。
博山“四四席”,古人用的是“八仙桌”,属方桌或长方形之列。盛装珍馐佳肴的窑货(餐具)则以圆形为准。含有“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美好寓意。而方碟、方盘及诸多异形窑货的大批量生产,与转盘圆桌相关联。
博山四四席 八仙桌椅/徐传国摄
博山传统四四席的窑货,不仅从其盛装的菜肴及形制重量来区分,而且从餐具的尺寸也可区分大件行件之别。十寸汤盘、平盘、汤鼓、海碗等是用来盛大件菜品的,八寸以下为行件盘。不同菜肴,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选用不同餐具盛放,同中有异,分中有合,菜品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在精美器皿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博山宴席讲究花色一致,要和桌面摆台上的匙碟壶盏配套成为系列,显示宴席之上美食美器的整合规矩,又可起到精美可观的视觉效果。
博山四四席的四拼盘也很有讲究,是一桌宴席的“脸面”。四拼盘要从色泽、荤素、刀工、口味、烹调技法及拼摆方法等多方面考虑,达到错落有致、赏心悦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