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从8月12开始,至16日结束,日本全国放假。盂兰盆节是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日,也是日本的清明节。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清明节祭人,日本则祭鬼;中国叫做“中元节”,日本称之为“鬼节”(盂兰盆节);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而日本则是阳历8月15日(左右)为盂兰盆节。此俗由来已久,[唐]韩鄂《岁华纪丽》说:“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谚云:“七有半,鬼乱窜。” 这本是印度的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悼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逐渐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里。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流传这个习俗,后来传播得很广泛。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活动,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就放长假,人们纷纷返回故乡,祭奠祖先,并和家人团聚。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

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在鼓声中,全村的男女老少穿着浴衣,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德岛的阿波舞是最为有名的盂兰盆舞。

日本人过盂兰盆节的气氛静谧、庄重,对谢世的阴魂来说,这是阎罗王一年一度放假的时候,也是他们能回家与家人重逢的日子。在当年过世且已过七七的阴魂,第一次归家称为“初盆”或“新盆”,家人要特别郑重地迎接,门口或坟墓上都悬挂纯白灯笼,且通常会在8月12日傍晚至13日上午,在佛龛灵牌前献上供品,13日傍晚再于玄关前点上灯笼。最后在大门口或玄关前搁一只沙锅,沙锅内燃烧麻杆,以迎接自阴间回来的阴魂。日本人称之为“迎火”。16日再重复一次,将先人阴魂送回阴间,这是“送火”。日本最有名的“送火”仪式是每年8月16日举行的京都“五山送火”。

山火组成的“鸟”字,神社门口的牌楼形状


山火组成的“大”字形


山火组成的“妙法”字样


京都市民在大街上能看见的山火字样

京都的“五山送火”是在京都盆地四周山上分别用火把点燃“大”“妙”“法”3个字,再加上舟形、鸟居形两个图案的火焰,一共是五个山顶送火。“大文字烧”是用松木烧出75座火床,形成一个辉煌的“大”字。“大”字象征人的形象, “大”字的第一笔画为73米,第二笔146米,第三笔124米。“大”字的75个篝火象征人的75个烦恼,必须同时在晚上八点同时点燃(准确地说,大字分为左大字和右大字,其中右大字最大)。点火前,京都市内所有霓虹灯都会熄灭。虽然点火时间仅有半个钟头左右,但观看者都会在火焰燃起时合掌默祷,电视台也会在现场直播或转播。

如今,中国已经渐渐地淡忘了中元节,而大洋对岸的日本却仍然盛行着古老而神秘的盂兰盆节。